4月11日,我校艺术课堂迎来了一场直击心灵的审美对话。美术教师石林林以《表达真实的自己》为主题,在开放周呈现了一节突破传统的美术教育创新课。课程通过"自画像"这一载体,推动学生在创作中达成对自我的深度认识。九江一中、九江外国语学校、九江六中、经开区港城学校、湖口三中等兄弟学校的美术教师齐聚一堂,交流教学心得,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探索创新美术课的独特魅力。
课堂伊始,大屏幕滚动播放趣味自拍视频,石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举起手机时,最想定格怎样的自己?"随着"滤镜""显瘦角度"等答案涌现,她巧妙引出伦勃朗跨越40年的自画像对比——年轻时意气风发的金边肖像与晚年布满皱纹的沧桑面容形成强烈视觉冲击。"为何艺术家要记录衰老?"的追问,让现场陷入沉思。当有学生说出"这就是真实样子"时,课堂已悄然叩开"真实即美"的美学大门。
课程核心环节中,梵高一系列的自画像被放大投影,学生们敏锐捕捉到钴蓝与铬黄碰撞出的躁动,螺旋笔触里藏匿的孤独。而当毕加索从15岁写实肖像到90岁极简线条的创作轨迹铺陈开来,艺术教室响起阵阵惊叹。石老师以创作精神告诉我们:自画像不拘泥于写实,可以是多种表现形式。
最精彩的创意环节是"为老师选头像"。面对石老师绘制的三幅风格迥异自画像(写实端庄、夸张变形、毕加索风格),学生们化身艺术总监热烈辩论。这一沉浸式互动,让他们在趣味中理解"美术语言是个性化的情感表达"。
创作环节成为情感流淌的盛宴。全班同学手持镜子,在轻扬的钢琴曲中开启自我凝视。同学们在画自画像时都很投入,展现出满满的热情。在技巧上,有的同学对轮廓和五官比例把握不错,线条运用也较熟练;有的同学还有进步空间。大家在作品里融入了不少独特想法,无论是装饰细节还是夸张表现,都体现出个性创意。
在课程拓展环节,美术课堂与AI技术碰撞出精彩火花。学生们手持自创画像来到AI图像识别区,当看到自己的作品通过数字技术实时生成动态效果时,不禁发出阵阵赞叹:"我的画在屏幕上动起来了!"随着AI系统将部分作品转化为3D立体模型和赛博朋克风格数字画像,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这不是传统意义的美术课,而是一场心灵启蒙。"教育同仁在课后研讨中高度评价。正如石老师在板书所书"画形→传神",这堂课通过解构经典、拥抱科技、创新教法,实现了三重突破:让美术教育从技法训练升华为生命教育,让评价标准从"画得像"转向"画得真",更让每个孩子懂得——最动人的作品,永远是对真实自我的温柔接纳。
撰稿:石林林
一审一校:白竹寒
二审二校:舒易
三审三校:李代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