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琥珀山头的燃灯者
——写在九江市第三中学建校60周年之际
袁世明 练炼
校长张成卓(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首届中学优秀校长、全国教育科研百强校长)
教育不是为了已经完成的世界,教育是为了未来。
未来,萌芽于阳光普照的温暖中,散落在教育人执着跋涉的征途上,闪现在孩子们清澈明亮的双眸里。
巍巍庐山之下,浩浩长江之滨,楚楚甘棠之畔,葱茏的琥珀山头,就有这样的一群教育人,在六十年的峥嵘岁月里,他们用朴实的坚守和无言的沉默抵抗世俗的功利和浮躁,用无私的点燃传递激情和希望,用无怨无悔的坚持深绘壮丽的未来画卷,奏响磅礴的伟大乐章。
点燃理想之光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中有言:“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它告诉我们,如果孩子最初看到的是一粒好品格的种子,那它迟早会在他的身体里发芽开花,伴随孩子一生;如果最初看到的是一粒坏品格的种子,那它也会变成孩子的一部分。
《中庸》有言:“德者本也,身修则道立。”所以,要“先慎乎德”,惟其如此,未来才能成为利民利国的有用人才。九江三中人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诞生理想并且为之奋起直追的时期,在这关键时刻,美德的护佑变得更加重要;只有让美德驻进他们的心里,融于他们的血液里,才能够指引他们的方向。
和谐、务实、创新的现任领导班子
郦波教授莅临琥珀讲坛讲学
于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语)”成为九江三中人的教育向往。
于是,“启迪善良、传承高贵”成为九江三中人德育的基本目标,“崇真、尚善、求美、博爱”成为九江三中人的校训。
于是便有了学生清明节祭奠英烈;走进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走进聋哑学校,结对帮助……
于是便有了“最美送书女孩”王心怡主动买书送给一个八十四岁老人的感人事迹,“助人为乐男孩”孙恺阳在汽车上看见路旁倒地的老人下车伸手帮扶的动人场面,“字条男孩”刘昊骑车刮了路边汽车主动留下电话敢于担当的感人故事……他们或被评为“九江市十大道德模范提名”,或“九江市最美少年”,或“九江市龚全珍式向上向善好青年”,王心怡更被评为“江西省赣鄱最美少年”。
他们在努力地做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他们在德育体验中不断健全自我、完善自我、强大自我,逐步成就“会做人、能做事”两大主题,实现人格健全、人性美好、人生幸福,拥有了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
“在九江三中,我清晰地知道,青春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我愿用必胜信念投入高中,我用全部精力倾注高中,我相信我能行。”九江三中北大校友徐晨笑盈盈地对记者说,脸上写满了幸福和自豪。
点燃智慧之光
且将目光转移到1978年6月的一个傍晚琥珀山头的一间教室里,昏暗之中,只见一位老师咔嚓一下,划着火柴,点亮了汽灯,霎时教室里亮堂了起来,迎考的学生伏在桌子上刷题刷题。教室里寂静无声,连一根针掉下都能听得见。抬头只见,后面墙壁上“振兴中华,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一行大字在汽灯的映照下熠熠闪光。
耳畔依稀听见老师的话:“不管是哭还是笑,都别忘了赶路”“我仿佛听见了海鸥的叫声,跨过这座大山,我们就能看到大海!”“高考就像一列火车,正风驰电掣地向我们驶来,抓紧零碎时间,做题才是硬道理。”
九江三中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在回忆九江三中的读书生活时深情地说:“回想30年前在母校的学习生活,很有感慨。当年教过我们的几位非常优秀的老师,终生给我刻上了非常深刻的烙印,比如说我们的物理老师,他对物理图像的研究,对我们后来研究自然科学的探究精神影响非常大;我记得我们的数学老师,他的板书就像艺术品一样,非常简洁,数学之美,数学与艺术相通,在他的课堂体现得非常充分,对我日后的科研工作影响很大。”
是啊,教育就应该是智慧点燃智慧,就应该用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探究的课堂,一个建构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快乐的课堂,去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健全公民。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九江三中人认为,教学应时时刻刻躲避那走熟了的路,要去另寻一条新路。他们在教学创新之路上越走越宽。
于是有了课堂教学三三制。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三层次——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自主学习,面向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应,做好课堂教学时间的三控制——新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不少于10分钟,教学反馈时间不少于15分钟,坚持亲近学生的三原则——课前2分钟必须到教室候课;课中参与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学习氛围;课后必须做到不拖堂。
于是有了备课组改革,高效集体备课,合作共享提高。集体备课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四定”;做到了统一教案、统一练习,主备课人事先备好课,在讲课之后,备课组其他成员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形成统一的教案。备课时要求老师在心理上成为学生的同龄人,用学生的视角审视、处理教材。
于是有了创客概念引进课堂。他们把创客空间整合到课堂中,让每个学生变身“创客”,把课堂变成一个制作、交流、共享的活力空间。引导学生尊崇新的发现、创造或创新。在九江三中的课堂里,学生找到了放飞思想的天空,主动学习,多维互动,自主高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于是有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实验课,兴致盎然;图书馆阅读,聚精会神;校园讨论,异常激烈;外出现场教学,兴高采烈……
于是九江三中办学六十年,有了六十年的辉煌。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尤其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39年间,五夺九江市文科状元,四夺九江市理科状元,16人次获九江市高考最高奖殷氏奖,30多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录取。特别是近年来中高考成绩连年攀升,2016年高考喜获特大丰收,创三中教育奇迹:理科鞠文翔高考675分,居全省第49位;600分以上50人,占全省1﹪,居全市第二;文科一本上线80人,名列全市第二;文科985实验班,再创辉煌,一本上线48人,上线率94、1﹪;文理考生总计上一本线289人 (不含体艺) 比2015年净增109人;上二本线682人 (不含体艺), 比2015年净增两百余人。中考再刷新记录:吴佩鸿717分,名列全市第三名;700分以上人数3人,680分以上26人, 650分以上104人,600分以上259人,以上分数段人数均位居全市第二。给建校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点燃人文之光
有人说,如果一所学校涵养了鲜明的精神文化,师生有了强烈的文化自觉,那么学校的发展必将走向阳光大道。九江三中人也一直认为,只有书香的熏陶、文化的涵养,才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第十七届谷雨诗会学生深情吟诵
2016初高中足球队双双获得冠军
60年来,九江三中逐渐形成了“德才至善,人文见长;文理并进,体艺双馨”的鲜明特色。近年来,更在此基础上,倾力打造以琥珀为主色调的特色校园文化。因学校坐落在琥珀山上,加之以美好的希望寄寓在琥珀上,便将该文化命名为琥珀文化。“拼搏进取,不甘落后;团结奉献,争创一流;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三中精神是琥珀文化的内核,和谐文化、诗会文化、讲坛文化、健康文化,以及静文化、自主管理文化、自主学习文化等文化是其外在呈现。
于是有了琥珀讲坛。余秋雨、纪连海、尹卓、卢勤、蒙曼、鲍鹏山、王文湛、郦波等大伽先后莅临九江三中讲学,九江三中师生有了与大家面对面的机会。聆听大家的讲述,开阔了师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树立了标杆。
于是有了阅读节。师生把阅读作为一种信仰,他们的生活少了一份琐屑轻浮,多了一份稳定耐久。阅读为他们维系着一种超然现实的姿态,一种向理想进发的热情。读书心得交流会品位越来越高,白鹿文学社办得越来越红火,校报《甘棠霖》展示的师生佳作越来越精。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学生文集《琥珀甘霖》越来越丰厚。
于是有了谷雨诗会。始终坚持学生组织、学生创作、学生朗诵的原则举办了十七届的诗会,已然成为九江三中的文化品牌。曾获得九江市作协主席的高度赞扬,说三中谷雨诗会办出了气势,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成果,已成为九江三中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三中将走出如李清照、徐志摩这样的文化名人。
于是有了科技文化艺术节。坚持学生自编自导、自己组织的原则已举办了23届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届届都有新内容。美食节、跳蚤市场,“琥珀杯”学生辩论赛,模拟法庭,讲故事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等。品类丰富,节目精彩,格调高雅,给人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于是有了体育艺术节。足球、排球、羽毛球等项目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足球队28次荣获全省冠军,并曾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联赛;排球队曾应邀赴波兰访问。艺术教育工作曾获“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原创舞蹈节目2012年、2016年连续两届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并获得大奖。
……
九江三中校友、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丁武将告诉记者:“当年我们进入中学的时候,在九江三中读书,我们学校当时的一些理念跟现在清华大学的一些理念是非常接近的,就是重视体育、重视艺术、重视音乐。某种程度上讲,我觉得素质教育在一个人年青的早期,灌注到他的生命旅程当中,那么他的有效的生命长度就会拉长。”
建校60周年全校教职工合影
是啊,好的教育就应该培育优雅向上的灵魂。60年来,几辈三中人执着坚守,披肝沥胆,昂扬奋进,点燃了学生理想、智慧、人文之光,成就了一个个独特的未来,写就了教育的雄伟诗篇。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在九江三中建校六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对琥珀山头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燃灯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衷心祝愿九江三中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阔远。